top of page

我们为什么要靠看电视来听歌呢?

文章来源:音乐在线观察


《明日之子》《创造101》等节目爆红,使得各大电视台的娱乐节目纷纷亮大招吸引观众以提升收视率,音乐节目成为主要的杀手锏,但是经过多年的粗放型发展,这些节目已渐渐失去轰动效应,尤其是非专业化的草根节目模式,将流行音乐的非专业化程度带得越来越远。经历了这么多的电视音乐节目,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音乐严格意义上是一种听觉艺术,但我们为什么要依靠看电视来听歌呢?为什么音乐类的节目会变得如此火爆呢?

这与音乐的体裁特殊性和自身的影响力相关。音乐的影响力源于音乐是大部分人能接触到并能欣赏且可参与的为数不多的艺术形式之一,充斥在生活之中。在许多社会环境和场合中,音乐因各种目的而被使用。尤其是流行音乐更是无处不在,如安迪·班尼特所言:“毫无疑问,流行音乐即便不是现代社会后期惟一重要的休闲资源,起码也是最重要的休闲资源之一。流行之声以多种多样的方式遍布人们的生活之中。”



从艺术体裁来看,音乐节目是演示类艺术体裁,即用身体、实物作为符号媒介的叙述。其特点为“展示”“即兴”“观者参与”“非特制媒介”等。由于上述特点的存在,演示类叙述可能是与人性最相契的叙述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种演示艺术可以激发受众最大的参与度,受众可以品评选手、参与投票、闲时谈资,甚至下一刻直接去舞台参与节目。也即是说,艺术从神坛走下民间,变得人人唾手可得。不过,也正是这样的过度民主化使得节目本身的艺术性逐渐降低,这与整个音乐发展转型密切相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各大音乐综艺节目的火爆,中国当前的流行音乐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相比以前,生产方式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借助互联网这一特殊平台,音乐生产队伍有所扩大,线上线下联动,流行音乐进入人人时代。当代的流行音乐在技术层面、资本流动、参与者身份、生产者的意图定点等各方面都有新的变化。

各种主题的流行音乐都涌现出来,国内外的流行音乐都可以借助互联网之便利被听众接触到。流行音乐也不断跨界,从单一的“听”发展到“听、唱、玩、乐、创”多种模式。流行音乐本身也因为音乐生态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面向,流行音乐产业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风向。草根歌手、素人明星、跨界歌王等悖论性称呼应运而生,进入到一个“人人歌手“的时代。

尤其是近几年,由于选秀节目的爆发式蔓延,选手越来越跟不上节目发展的步伐,草根选秀与素人选秀成为主流,歌手开始跨界,专业歌手与玩票的大众界限模糊。

其实,业余参与者从某种意义上对艺术的发展是有益的,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范式出现明显转型,行业领域专业与非专业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人人成为艺术家的时代来临,个体既是创作者,又是消费者,用户制造内容,制造者消费产品,甚至出现了作者比受众多的局面。但音乐的健康合理发展,还是需要专业生产者进行文本生产。当代流行音乐产业已经陷入一种“整个行业都在期待一首好歌”的尴尬境地。

从传播角度而言,互联网的发展为音乐传播提供了很大的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如何保证传播的真实性与透明度、如何规避病毒式蔓延仍是值得思考的课题。从接受角度而言,音乐消费并不只是声色娱乐的享受,而是涉及文化建构、身份认同等多方因素的行为,异化的符号消费需要引导和规避。

所以,从某些角度来讲,现在的中国音乐圈,看似“百花齐放”实际上是徒有其表,越来越多的圈外人员进入到了这个圈子,使得音乐的艺术性大大的降低,这种非专业化的进程可能会断送艺术发展的未来。



コメント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bottom of page